close

em100907040.jpg  

他六歲,甩開媽媽的手,衝進診所,和其他小孩子不同的是初次前來的他一點也沒有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或畏縮,診間開始成了他的運動場,手上那個半電動的陀螺在診間裡到處轉啊轉的,而他也正像那個陀螺般地停不下來,為了讓他和我說話,我緊緊握住了那顆陀螺,這讓他生氣地嘟著嘴坐了下來,然後,開始躺椅子、爬椅子、轉椅子,直到椅子轟然倒下,在地板敲出一個凹。

這是一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因為哥哥也是,所以媽媽很快地在他即將進入求學階段時帶來治療---因為不想讓他輸在起跑點上。媽媽說哥哥的治療經驗很好,現在成績已是班上前三名,這讓我想起以前另一位過動兒的媽媽曾氣憤地告訴我,學校老師竟然懷疑她孩子做弊,只因接受治療之後,小孩的學業成績突飛猛進,這“進步引起的傷害”讓孩子有一陣子不願再服用“乖乖豆”。

108的自由時報引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陳錦宏醫師的說法,過動兒不治療,半數有後遺症,台灣的盛行率達7.5%,但只有20%被發現,但其中接受治療僅約30%,如果不治療,長大後有半數會出現憂鬱、藥酒癮、反抗對立性格或反社會人格。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常放空、不專心、草率了事、粗心大意、愛說話及插嘴、干擾別人、作業寫很久,桌子一片凌亂或是好動停不下來,可就醫評估是否罹患過動症。

過動症另有一群只有明顯注意力不集中卻無過動行為的小孩,往往被忽略而延遲就醫,等到小五、小六才來看診,延宕的學習要在追上也難了,再加上常併有的情緒控制問題,往往在學校被標籤為「學習困難與行為問題學生」,同儕關係也容易被排擠與遭受歧視,但事實上,他們的智力和一般孩童是一樣優秀的。小學、國中階段,因腦部發展尚未健全,透過藥物的治療在專注度的提升、行為與情緒控制上常能達到相當好的成效,只是這暱稱為“乖乖豆”的藥物 (利他能或專思達)容易被誤解 (有時媒體還會聳動地以“毒品”稱之),此外,藥效的短暫性---有吃有效、沒吃沒效,也常讓家屬質疑怎麼無法“斷根”,治療也就耽擱了,甚為可惜。藥物治療當然也不是唯一方式,一些訓練專注度與情緒控制的課程,是適合親子一同參予的,此外,家庭關係的和諧、父母親對小孩的教育模式與更多時間的學習陪伴,都是讓過動症小孩能成就更好的途徑。

 江明澤醫師 2013.10.10  (圖片出處於google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澤欣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